总重量接近 50吨的特种运输车 , 在高速环道能够安全通过吗?车辆跨过2.5米宽的壕沟 , 车轮悬空 , 车会掉下去吗? 平地上的千吨巨轮如何能够实现? 整体运输到港池下水? 在特种车辆试验场 , 陆上 “ 巨无霸 ”—— 特种运输车 挑战各种极限路况
CCTV-10 央视科教频道《创新进行时》栏目分别于 2025 年 3 月 14 日、 17 日两集播出专题节目,聚焦九院万山公司特种运输车,以震撼视角揭秘了国产重型运输车在特殊环境下的性能测试与技术创新。
栏目组深入特种车试验场,记录了一辆自重超 20吨、排量达 20 升的重型运输车挑战各种严苛路况的全过程。
面对坡道比高达 60%的陡坡、 2.5 米宽的壕沟、波浪形起伏路面等极限场景,车辆凭借全轮驱动、宽达半米的轮胎以及油气弹簧避震系统等设计,展现出惊人的越障与稳定性。
重达数千吨的巨轮,如何 从船坞运送到海边直接下海 ?“超级搬运工” 可根据需求自由组合,轻松运输万吨级货物。
记者沉浸式体验复杂路况和重型工程运输装备调试,在专家的讲解下解密了车辆设计的科学原理,为观众带来一场科技与工业的视觉盛宴。
近日,九院党建工作部策划采写的见义勇为群体通讯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3月15日,《工人日报》三版以
《
他们用炽热的心跳传递航天大爱
》
为题,报道了九院该群体的感人事迹。原文如下:
每一次火箭腾空,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坚守:设计师、操作工人、调度员、司机 …… 他们用毫厘不差的精度托举国之重器;而当危难降临,这群沉默的守护者又会挺身而出,用炽热的心跳传播航天大爱,诠释人间温度。
工作精确毫厘 救人争分夺秒
形状各异的单机,错综复杂的线缆 ……在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的实验室里,设计师梁森紧盯屏幕,对火箭控制系统的每个部件进行测试。作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师,梁森需要总体把控质量,屏幕上出现的任何一个小数点偏差都不能放过。 很难想到这位有些内向的技术骨干,竟是同事们口中的“梁英雄”。 2022年冬夜,他纵身一跃跳入刺骨湖水救起落水者,跳下湖的一瞬间,他从没在冬天里游过泳,桥洞里无尽的黑和湖水刺骨的冷,至今仍记忆犹新。在游到筋疲力尽还没游出桥洞的瞬间,他感觉到死亡逼近。他说:“救人是本能,换了别人也会这么做。” 梁森身边就有榜样,那是他刚入职时的导师黄培喜副总设计师。2021年,梁森在做试验的间隙,偶然看到小区群发出的见义勇为表扬信,照片上的一名男子竟是身边一同做试验的黄培喜。在他的追问下,黄培喜这才把救起落水女子的事讲了讲。 38年间,黄培喜参与过几乎所有航天型号的研发,设计出多个“首型”计算机。
平日千锤百炼 急时智勇双全
今年 2月11日,在孝感市航天新村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火场救人。从发现火情立刻报警,前往现场救出受困老人、断电断气、通风排烟到控制火势阻断蔓延,无缝衔接,仅用了13分钟。这并不是演练,而是真实险情。 88岁的独居老人由于忘记关火,引发火灾,航天三江所属湖北三江航天红阳机电有限公司退休办和一墙之隔的运输管理部几乎同时发现火情,各自就地取材、见机行事,在民警、消防员抵达之前扑灭火苗,成功化解了火势扩大引发燃气爆炸的风险。 红阳公司运输管理部的主要工作就是火箭、型号产品等运输,工作量非常大,且极具危险性。每年,该部门都会进行模拟实施火箭运输过程中发生火灾的应急处置演练,对全体驾驶员全覆盖。 在航天三江,每年都会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定期开展急救互救培训,目前已有1000余人通过考核取得红十字会颁发的急救互救证书,成为红十字救护员。
英雄不问出处 侠义无论年龄
2024年 5 月清晨, 54 岁的张东江跃入滚子河救起落水女子,上岸后默默返回,若不是手机落在现场,没人会知道救人英雄是谁。
如今聊起这件事,张东江说得最多的就是 “ 这都不是事儿! ” 他认为的 “ 事儿 ” 是加工零件出现质量问题、节点赶不上的时候。作为机加制造车间调度,他认为保住节点就是大事。
在张东江 3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他去看过一次火箭发射。那一年,老张作为车工凭借全年加工产品质量零缺陷被评为红阳公司 “ 质量明星 ” 。如今,车间里近三成是 “00 后 ” 工人,老张觉得新一代的航天人也有让他刮目相看的一面。
2023年, “00 后 ” 工人蒋建旭和李帆帆,凌晨加班归途偶遇轻生女子。两人死死拽住双脚悬空的女子,救下后护送其回家。 “ 航天产品要零缺陷,救人也得万无一失。 ” 蒋建旭说道。在红阳公司复材车间,蒋建旭已成长为班组长;李帆帆作为党员,专啃 “ 硬骨头 ” 工序,是同事眼里 “ 靠得住的战友 ” 。
航天三江见义勇为的名单越写越长:段文秋勇救轻生女孩,检验检测部党支部营救高速公路上车祸受困人员,吴泽夫妇路边施救突发疾病少女, “90 后 ” 董凯挺身助人,杨伟成功救起一名落水少年 ……
见义勇为壮举之外,还有更多的航天人默默无闻地做了好事不留名,长期志愿献血、捐髓救人的好人还有很多。
航天三江见义勇为群体事迹的传播,是党建引领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让冰冷的火箭有了温度,让航天精神的传承更加具象鲜活。 同时,依托基层策划与央媒联动,展现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深层价值,实现社会正能量的更广泛传播。( 文/ 魏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