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一线奋斗故事】退缩?这不是我的风格! ·
发布时间:2025-04-18 信息来源:航天科工

  从业 17年,他经手过上万件产品,但这一次,尤为不同。航天科工九院江北公司数控铣工周荣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对一个深度近1000毫米的产品内型面整体减薄0.3毫米。

  这一任务的难度有多高? “用我们行业内的话来说,宁干十件新,不修一件旧。”周荣军解释道,产品经过多轮烧结后硬度接近瓷化,稍有不慎就会“过切”,甚至导致产品破碎。

  在接到任务时,周荣军给自己做了一番思想工作。 “每个人都会胆怯,我也不例外,在听说这款产品的某项关键性能不理想、要对产品内型面进行减薄处理且只能是 0.3 毫米时,我也担心失败。但在‘难活’面前退缩,这不是我的风格。”

  战胜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直面恐惧。周荣军仔细梳理了产品的加工难点,根据平日里对该类产品加工参数的总结和积累,摸索出一套保证该产品加工精度的方法。 “有了方法,困难就少了一些,只要集中精力解决非常规问题即可。”

  设备启动前,周荣军坐在一张深棕色的老旧木凳子上发呆,右手不停地转笔。同事们见状,打趣地说他这是干活 “干傻了”。但其实,那时周荣军脑子里正在“过电影”,从前期准备工作到实际操作流程,在他脑子里闪现了无数次。

  然而,由于产品待加工面已经瓷化,非常坚硬,周荣军刚把刀具 “挨”上,就直冒火星。试切完发现,产品并没有减薄多少,但刀具的刃口却被磨平了。这种情况下,还要保证减薄的一致性,这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但周荣军“有备而来”。

  通过分段分层式加工,周荣军摸索出了刀具的耐用度,问题竟迎刃而解。 “当产品还有0.05毫米余量、准备最后精加工之前,得到的测量尺寸正是我想要的!我知道,这个事干成了。”周荣军说道。

  高超的操作技术并非一日之功,在刚入行的时候,周荣军也经历过失败。那时,因为一次失误,一件近乎 “完美”的产品被宣布“报废”,他至今都对此事耿耿于怀:“眼睁睁地看着产品报废,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我会记一辈子。”

  周荣军是个心里装事的人。每晚睡前,他都会把白天的操作复盘一遍,想想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遇到记忆模糊的地方,他常常要半夜爬起来,蹬着自行车去厂里复核。 “这挺影响睡眠质量的。但不去亲眼确认一下,我晚上就会失眠,眼睛瞪得老大,一直挨到天明。所以我现在的头发也没以前茂密了。”周荣军笑着说。

  除了深夜复盘,周荣军还养成了看质量问题报告的习惯。他常说, “看看别人出现的问题,不是为了看谁的笑话,而是通过这些质量问题去审视自己。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重复犯错。”

  当年,在加工某型号的首台产品时,周荣军曾连续奋战了 20余天。最后一天凌晨三点,周荣军顺利把产品交付检验,骑车回家的路上他也沉浸在喜悦之中。“太开心了,到小区门口都没注意有栏杆,毫不犹豫就骑过去,结果把栏杆给撞坏了。”

  这种忘我的状态,周荣军重复了 17年。当被问到“工作很累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别这么较真了?”周荣军没有着急回答问题,而是给记者描述了产品成型后所呈现出来的那种光泽,就好似瓷器上了釉,像极了一件艺术品。

  “看着那一件件‘艺术品’,我觉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周荣军说。


  一线手记:

  能把此等 “难事”干成的人,记者猜想周荣军大概是个沉默寡言的“技术控”。但真正接触后发现,这个与0.3毫米较劲的男人,不仅幽默有趣,骨子里还透着一股孩童般的纯粹。

  他从不避讳谈及自己失败的经历,大方地向记者解释当年失败的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比起挫败,他说更多的是惋惜。那些其他人眼中冷硬的金属件,在他看来是泛着釉光的艺术品。

  相信等下一个难题到来之时,周荣军还是会义无反顾,独自走向每个小数点后的世界。

  (文 /王乐天 摄/晏美华 海报/张彤、冷昊忞、杜宜桓)